Page 213 - 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
P. 213

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

                  产.如遇干旱、洪水或其他灾害只能在夏至时节播种,就必须选择一些生长

                  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以保证作物的产量,所以在适当的时节抢抓时机进行插
                  秧是决定一年产量的关键.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 插秧歌»便生动形象地描绘
                  了江南农户雨中抢插秧的生动形象, “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 从 头 上 湿 到 胛.”田 夫、田 妇、大 儿、小 儿 各 有 分 工,

                  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秩序井然,其乐融融.


                      夏至不刨蒜,蒜就离了瓣
                      大蒜生长周期为 8 个月,一般为每年 10 月播种,第二年 6 月收获.收
                  获时期会因地理、气候等原因存在细微差异,但大多在秋天播种 ( 10 月左

                  右),次年 5 月中下旬至 6 月蒜叶枯萎时开始收获.当大蒜叶出现叶片发黄、
                  蒜瓣较为凸出时就可收获.收获时用专门工具 ( 蒜别子),不可把大蒜刨破

                  也不能将大蒜撞伤,收获之后及时晒干 ( 不然存贮过程中会发生腐烂),但
                  是又不能暴晒过度,造成大蒜糖化.
                      晋朝崔豹在 « 古今注»中记载: “ 蒜,卵蒜也,俗人谓之小蒜.外国有
                  蒜,十许子共为一株,箨幕裹之,名为胡蒜,尤辛于小蒜,俗人亦呼之为大
                  蒜.”事实上,大蒜起源于中亚和地中海地区,于汉武帝时期由张骞出使西

                  域后带回,东汉文学家王逸编纂的 « 正部»中记载,“ 张骞使还,始得大蒜、
                  苜蓿.”张骞出使西域,很多瓜果蔬菜都随之传入中国,大蒜也在其中.古
                  人对于蒜非常热爱,吃鱼要拌蒜,吃肉也要就蒜,于是他们把蒜加工成蒜齑
                  或蒜酱,吃肉的时候蘸着吃.唐代诗僧寒山大师便写下 “ 蒸豚揾蒜酱,炙鸭
                  点椒盐”的诗句.在 9 世纪时大蒜传入日本和南亚地区, 16 世纪前叶在非
                  洲和南美洲出现栽培, 18 世纪传入北美洲,现已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中

                  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蒜种植和出口国,主要生产区有山东、江苏、河南、四
                  川、陕西等.大蒜营养成分相当丰富,而且还有很好的食疗和药用价值,大
                  蒜鳞茎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低聚糖和多糖类,还有脂肪、矿物质等.


                      夏至不种高三黍,还有十天平地黍
                      清代段玉裁 « 说文解字注»中记载, “ 按黍为禾属者,其米之大小相等

                  也    大暑而穜,故谓之黍.    诸书皆言种黍以夏至,说文独言以大暑,
                  盖言种暑之极时,其正时实夏至也.”高三黍,即糜、谷、黍.农谚描述的
                      1 8 8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