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11月16日到12月10日,在短短不足1个月的时间里,上海、北京、深圳相继举行了3次会展业峰会,看似“不谋而合”的举动实际上都是在预谋给即将成立的中国展览业协会“举旗”,成立“中展协”的目的就是要终结中国会展业的混乱局面,统领会展业的协调和“审批权”。
2002年8月15日9时,云南省昆明国际贸易中心第二国际会议厅。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中国展览馆协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正式举行。
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行业协会处处长许丽丽在会上指出:“会展经济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大亮点也成为热点,一热,往往就容易出现问题。”许处长同时表示,国内场馆重复建设、重复办展等问题都要依靠中国展览馆协会施展才华、努力工作才能解决问题,中国展协任重道远。
很明显,许处长在讲话中已暗示中国展览馆协会就是未来的中国展览业协会。然而,事情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
三方谋取“中展协”
2002年11月16日,由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与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02国际展览行业上海峰会”,在上海举行。
据参会人士透露,此次会议的规模较大,名义上是探讨中国及上海展览行业发展的前景、上海能否成为亚太地区具领先地位的展览中心之一,及其因此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课题,但实际上是冲着即将成立的“中国展览业协会”而来的。
在北京某媒体上,记者看到一篇关于“2002国际展览行业上海峰会”的文章,文章在谈到“上海峰会”的阵容时说:“会议将得到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人民政府、UFI国际展览联盟、XM展览组织协会的大力支持”。国内一会展网CEO说,上海展协谋取“中展协”的位子由来已久,举行“2002国际展览行业上海峰会”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目的更在于借机向国家有关部门表明态度及其“举旗”的才能。
不知是凑巧还是别有原因,在2002年12月上旬,距上海峰会落下帷幕不到20天,由北京一家会展杂志发起并举行的另一场“峰会”也在北京风风火火地举行。当然,不管从规模、档次还是与会代表上看,这次峰会都逊色于上海峰会。
业内人士评论说,北京在这个时候举行峰会,明显也是冲着“中展协”的位子,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显然处于下游。
事实上,不管是上海峰会还是北京峰会,都还没有把这场“中展协”争夺战推向高潮,呼声最高、实力最强的角色——中国展览馆协会还没有出场。
2002年12月10日,由中国展览馆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深圳分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会展论坛”在深圳隆重举行。据中国展览馆协会副秘书长王云民透露,参会代表300多位,其中包括展协112家会员单位代表和美、德、法、意、日、韩、英、新加坡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90多名代表,国际博览会联盟亚洲、大洋洲、中东区主席Michael Duck先生亲自登台致开幕词。
王秘书长说:“业界对此次论坛反响相当强烈,这次会议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参会的国际代表都发了言,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业界的期待。”据消息人士讲,中国展览馆的这次论坛原先是想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做主办单位,最后贸促会做了支持单位,贸促会深圳分会做了主办单位。他分析说,要贸促会做主办单位无非可以提高“论坛”的层次,扩大“论坛”的影响。但归根到底,也是为了“中展协”而举办论坛。
王秘书长说,“中国展览馆协会变更为中国展览业协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展览馆协会成立于1984年,目前有会员112家,理事单位31个,常务理事单位8个,是目前我国惟一的全国性展览行业社会组织。”去年7月,中国展览馆协会原则上被划归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行业协会处管理,现在正在进行一些相关的关系交割;去年11月,中国展览馆协会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了成立“中国展览业协会”的申请报告和修改后的《中国展览馆协会章程(草案)》。
记者最近从有关政府部门获悉,展览馆协会的这一申请正在审批之中,很快将公布结果。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展协”最后“花落谁家”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大家等待的就是这个公开秘密的最后揭晓。
批文制是混乱的源头
中国会展业的混乱由来已久,比如展馆规划不合理、重复办展、重复建馆、恶性竞争等。混乱的原因是缺乏有序、公平的竞争,而中国会展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则是批文制结下的恶果。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知,依据政府现行相关规定,任何单位在中国办展览都必须经各地经贸委、科技部、外经贸部、贸促会等相关部门的批准。国务院办公厅曾发文规定,从2001年1月1日起,所有的出国展一律由中国贸促会审批管理,再由贸促会会同外经贸部制定出国展览的管理办法。
在业内人士看来,经贸委和科技部虽然从此退出了批文制的“圈子”,但这仍然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事实表明,这种重新划定审批权的做法并没有给会展业的混乱局面带来应有的改观。
“展会批文制扼杀了竞争,而缺乏竞争的展览业不可能达到世界级水平。”这是汉诺威国际展览公司总经理雷那兹对中国会展业的评价。
“不根除批文制,就不可能有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从事会展业10余年的严先生一语道破天机,严先生现在是一家著名大型展览集团的总顾问。他告诉记者,批文制就像一道“围墙”,把中国的会展业与国际隔绝,使中国的会展业犹如中国的汽车工业一样,在没有竞争的悠闲环境中起步和发展,有权办展的单位依靠垄断过着优裕舒适的日子。没有竞争,就没有改进的动力,管理和服务就只会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所以参展费用能高则高,形成暴利,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这一点,因此都拼命建展馆、搞展览,这样一来,中国的会展业怎么能不乱呢?
对严先生的采访是在一间咖啡屋进行的。虽然他嗓门不高,但在不大的咖啡屋里说到激动处角落都颤动,也必然招来了人们诧异的目光。
对于批文制,虽然称不上是“深恶而痛绝之”,但“坚决反对”的大有人在。严先生认为,要提高中国展览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中国的汽车展办了好几届,为什么没有办出几个高品质高水准的国际车展来?为什么没有形成自己的国际品牌?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竞争。实际上,参展商们并不关心主办单位的属性或身份、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其最关心的是主办方能不能提供一个让其充分展示自己实力的公平竞争的舞台。
然而,批文制往往阻碍了公平竞争,一些专业能力很强的展览商难以获得办展批文,只好寻找那些可以拿到批文的公司进行“合作”。所谓的“合作”实际上就是花钱买批文,一旦对方“反水”(又将批文转卖给另一家),倒霉的只能是那些拿不到批文的外国公司,即使形成纠纷,外国公司也未必愿意打官司,因为那些能够拿到批文的公司往往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否则它又怎么能“拿”到批文?如此一来,办展批文就像汽车进口许可证一样可以倒卖,成了一些官商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有偿资源。
据悉,去年上海就发生过两个车展“撞车”、国际汽车巨头联合抵制、两家展览公司大打官司的事件,在业界曾轰动一时,成为人们批评批文制的典型案例。
就在几年前,汉诺威曾准备投巨资在中国兴建展览场馆,让它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批文制”放缓了它们进军中国展览业的步伐。
批文制何时寿终正寝
中国展览业协会成立的目的很明确:统一协调管理中国的展览业,改变目前的混乱局面。
贸促会展览部副部长孙钢说,“这项职能的转变至少初步使政府避免了对展会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该不该放,又放到什么程度的尴尬。”国家经贸委市场贸易局贸易发展处处长徐敏也对展览业行业协会成立予以高度称赞。她认为,协会是一个行业的“娘家”,是行业利益的代言人,也是政府与企业进行沟通的最主要渠道。只有行业协会的成立,才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从目前的形势看,中国展览业协会将很快进入角色,但是,“中展协”的成立能否从根本上改变展览业目前的混乱状况,“中展协”能否把“批文制”送入坟墓,人们还在持怀疑态度。
中国展览馆协会王云民秘书长说,“协会本质上不具备行政权力,它只是一个民间组织。协会的主要工作是协调行业事务,发布或提供行业信息。”中国展览馆协会一位负责人说,中国展览业协会成立并不意味着原先的批文制能够马上终结,批文制还会存在,只不过此批文制非彼批文制了。以后的“批文”可能只是一种用于协调管理的工具,而不是一种具有行政性质的审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中国会展业的混乱和无序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在“中展协”成立之后,也有一个慢慢磨合的过程。王秘书长说,中国展览业协会成立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协会成员提供行业信息,帮助它们避开盲点信息。
业内人士指出,造成中国展览业目前混乱局面的直接原因可以说是“批文制”,其深刻的背景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虽然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但计划经济的烙印并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消除。各地政府部门割据一方,对那些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和可行性分析就拼命地建展馆、办展览的现状,区区一个行业协会组织怎能胜任这个责任?恐怕国家有关部门“亲自出马”也未必能管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