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年的努力,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传达了自己是讲信用的这一明确的预期。接下来,各级政府职员不仅要进一步学习和适应WTO的规则,更要积极参与WTO规则的制定。
2002年被称为中国的入世元年。中国在这一年的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政府的承诺和国际形象问题。客观地说,在入世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是否能够履诺是有很大怀疑的,WTO前总干事穆尔为此就曾警告,“入世后,中国不缺少资金、人才,缺少的是一种规则意识”。
现在,一年快过去了,中国对这份考试的答卷,实事求是地说,是令人满意的。
比起经济入世来,世人更担心中国政府“入世”。这是因为,WTO要求所有加入该组织的成员都要实行市场经济规则,其政府行为都必须与WTO规则接轨,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经济,这是WTO最核心问题。而我们原来配置资源主要靠行政力量,由此造成政府部门对于经济事务往往过度干预,职能“越位”与“缺位”并存;更和WTO通过法治建立公平、公正、透明化的市场环境的宗旨相悖的是,在一些地方,权力大于法律,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加入WTO后,在与国际接轨的压力下,这一切必须改变,经济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政府将进一步放权,剥离职能,强化“以法治国”,政府行为将增强服务功能,由行政审批向行政服务转变。
那么,这一年来,中国政府又是如何履约和应对挑战的?应该说,中国作出的努力是很大的。截至目前,在货物贸易领域,中国降低了5300多个税号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也由15%降低为12%,并取消了粮食、羊毛、棉花、化肥等8类产品的配额、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管理;另一方面,中国也开始运用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开始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处理出口反倾销应诉、进口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壁垒等经贸纠纷。
政府的行政行为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审批进行了大幅度削减。据不完全统计,按照WTO要求,中国共清理了与外经贸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约2300件。前不久国务院又宣布将取消789项行政审批。二是行政垄断被渐次打破,在电信、航空、电力等诸多领域,分拆和竞争悄然引入,市场成了赢家。
中国的努力得到了世贸组织和有关国家的积极评价。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每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成员都要检查一次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情况。今年9月17日,世贸组织知识产权理事会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执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和加入议定书中有关承诺的情况进行了审议,并予以积极评价。世贸组织成员对中国知识产权方面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履行承诺所作的努力予以了积极评价。
总的来说,入世第一年中国政府在履约方面很积极,也很有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WTO的要求相比,我们在适应规则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是观念上仍有一定差距。表现在:一方面,有的人“官本位”意识仍很浓厚,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还存在;另一方面,只相信政府,不太相信市场,认为不审批许多事情就办不好,再加上很多企业长期被审批惯了,一下子放开了也不习惯,总觉得政府不盖章心理就不踏实。这些现象的消失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其次是政府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上的不适应。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要求,迫切需要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熟悉世贸规则、熟练运用外语、计算机技术、掌握国际经贸、法律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知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官员。但目前在各层官员队伍里,熟悉这些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而培养适应WTO规则的专业管理人员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如果说上述两点更多地涉及到政府的思想意识和管理能力的话,那么,政府部门在适用WTO规则方面还存在一个利益调整问题。改革到现在,有些掌握权力的行政部门,不愿意改革改到自己头上来,总想保留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来管理经济活动,这突出地表现在行政审批上。
在国际组织中,重要的是讲规则。规则是一种信用,而信用又给人一种可明确的预期。学习和适应WTO规则,其实是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信用和让世人有一个明确预期的过程。通过一年的努力,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传达了自己是讲信用的这一明确的预期。现在看来,中国政府的这一目的是达到了。接下来,各级政府职员不仅要进一步学习和适应WTO的规则,更要积极参与WTO规则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