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二十四节气”申遗过程首揭秘 来看看有哪些四川元素

打印
字号:
2016.12.02


来源: 成都商报


  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早在2006年,“二十四节气”就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从中国“非遗”到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走过了10年。这期间,端午节等多项中国元素成为世界“非遗”。

  “二十四节气”世界申遗的主导者是中国农业博物馆。昨(1)日,该馆陈列部设计主管陶妍洁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她说,二十四节气的世界申遗工作从2011年就开始了,期间经过12次专家评审会,外国人对这一中国传统历法很好奇。


  “二十四节气”申遗片:

  制作精良

  还有对农民的采访

  中国农业博物馆给记者传来了一段“制作一年、保密一年”的申遗片,这段视频9分多钟,制作相当精良,其中还有对农民的采访。

  在河南登封市有一座古观星台,人们曾经据此观测一年之中时令和季候的变化,从而安排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年轻一代理解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文化空间。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天象、物候、时令和大自然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主要形成于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围绕每一个时令节点,人们自发地组织农事生产,有序地安排家庭和个人的衣食住行,使传统知识体系在丰富多彩的仪式实践和民俗生活中得以存续。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许多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口耳相传,在当代农业生产中继续发挥着作用。

  今天,二十四节气已纳入中小学语文课程,孩子们从小熟记《节气歌》、培养时间观念、开启认识自然万物的感知。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和阴阳流转,是二十四节气的核心理念,凝聚着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文化精神,不仅培育了中国人尊重自然规律和生命节律的世界观,也塑造了天道均平、以和为贵的社会生活理想。


  二十四节气的四川元素

  四川社科院研究员廖子夏告诉记者,二十四节气为中国传统文明,至今仍被使用,申遗成功的意义在于华夏文明的传承。她在2014年曾和同事共同发表《“二十四节气”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对该项目的申遗进行呼吁。

  上述文章中说,二十四节气是人类天文与农耕技术的重大成就,它理应跨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代创造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二十四节气中不乏四川元素。比如四川地区传唱的《节气百子歌》,将四川的民间风俗和节气相结合: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廖子夏说,二十四节气的四川元素仍需进一步挖掘。


  申遗过程历经5年

  为申遗,曾组织12次专家评审会

  记者:二十四节气的世界非遗申报是从何时开始的?

  陶妍洁:主要有三个阶段。2011年,中国农业博物馆在文化部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协调下,与中国民俗学会、传承人代表共同商讨将二十四节气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最终达成共识,由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申报材料编制牵头单位,明确各自任务,并开始积极筹备。

  2012到2013年,中国农业博物馆组织相关方为申报材料的编写做准备。2014到2015年,工作组正式开展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

  记者:这几年都做了哪些准备?

  陶妍洁:很多,比如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该遗产项目的存续、传承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并对二十四节气相关学术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相关社区、群体及传承人给予了积极配合,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参与了申报材料及保护措施规划的全过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组织召开了12次专家评审会,召集相关社区代表、传承人代表和专家学者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认真讨论,征询各方意见,经反复修改,于2015年3月完稿并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英文申报书的翻译“非常难”

  记者:以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过吗?

  陶妍洁:材料递交到联合国,这是第一次。

  记者:申报过程很难吗?

  陶妍洁:二十四节气的申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二十四节气本身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由于各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如何以最合适、最有效的语言把二十四节气全面介绍给全世界非常有难度,特别是中英文申报书的翻译非常有难度。参与翻译的专家、学者,经过漫长的研讨最终定稿。

  记者:外国人对中国这一古老传统有什么反应?

  陶妍洁:外国人表示很好奇中国的这一传统历法,并且对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申遗成功,制定了5年保护计划

  记者:申遗成功能带来什么影响?

  陶妍洁:该遗产项目列入名录后,将使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同时,有助于在不同的历法传统中,建立对话渠道,以丰富人类的时间经验。

  记者:申遗成功了,以后怎么保护呢?

  陶妍洁:2014年5月23日,由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制订出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年。

  记者:有哪些保护措施呢?

  陶妍洁:每年组织举办两期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培训班,每期受训人数约为30人,以期在5年内接受培训的人数达到300人。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二十四节气调查,全面搜集口头资料、文献资料、实物资料等,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建档和保存。

  我们还将组织专家开展二十四节气学术研究,每2年举办一次专题学术研讨会,每5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还将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开设专题讲座,使传承人和实践者尤其是青少年受益。(记者 牛亚皓 根据申遗视频文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