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史"陈列(1986—1996),面积3000平方米,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向社会开放的第一个大型基本陈列。由"农业科技通史"和"专题"组成。"通史"部分重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脉络,"专题"部分系统介绍了农业科技各个专门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陈列由三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发展概况,以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为主线,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共分6个历史时期,展示中国古代农牧业发生、发展的基本概况。6个时期分别为:
1.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以前)农业起源。
2、农业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周(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
3.精耕细作的发生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221年)农业生产大发展。
4.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期。秦、汉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北方地区旱地农业技术成熟。
5.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
6.精耕细作的深入发展时期。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第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分土壤利用与改良、农业工具、农田水利、农艺、园艺(包括作物选种、作物栽培、蔬菜、花卉)、畜牧、兽医、茶业、蚕桑等9个专题,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三、历史经验,从农业科技的角度总结中国古代发展农业生产的历史经验,"鉴往知来",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陈列展示的文物有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距今七千年的稻谷和仰韶文化时期的粟,以及各地出土的各式农具等1300多件。
整个陈列以历史时期的农业文物为基础,附以模型、雕塑、绘画、照片等,较为形象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概貌,以及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陈列累计接待了20 多万观众,获得广泛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