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王维
朗诵:李雅楠
篱间犬迎吠,出屋候荆扉。
岁晏输井税,山村人夜归。
晚田始家食,余布成我衣。
讵肯无公事,烦君问是非。
【注 释】
篱间:篱笆中,篱笆里面。间:中。荆扉(fēi):即柴门。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晚田:指秋季作物。讵(jù)肯:岂肯。
【译 文】
篱笆中家犬在对人狂吠,诗人走出屋倚着柴门等候着刘蓝田的到来。年末了村里的农夫们却还要奔赴城里交纳田赋,奔波劳碌到深夜时分方才归来。仅剩下那晚收的庄稼留给自家食用,交纳剩余的残缺布料就是新的衣裳了。岂敢不顾公家之事,只是想烦请眼前的好友辩辩个中是非。
【赏 析】
这是一首替赋税压身的农民向当权者控诉疾苦的诗篇,是对朴实的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首诗中诗人对穷苦农人带有深厚的同情之心,倚柴门而候,聆听他们的心声,这与诗人半官半隐的身份相符;且与末句“烦君问是非”对应。好友刘蓝田是与诗人要好的官场之人,末句的话语是委婉的控诉,并未直接点明赋税之重,却也是更深层次的讽谏。
【作者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存诗约四百首,有《王右丞集》。
【小贴士】
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远在狩猎采集时代,人们就已驯养狗作为狩猎时的助手,因此,狗要算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在农业时代,它亦兼为肉食对象。最早的狗遗骨是在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经鉴定为驯化的家狗,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东乡马家窑、浙江余姚河姆渡、陕西西安半坡等遗址中,都发现有狗的遗骨,表明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已养狗。
商周以后,狗已成为主要的肉食对象之一,先秦著作中经常“鸡狗猪彘”、“犬彘”、“鸡豚狗彘”并提,可见狗在六畜中的地位。据《礼记•少仪》记载,狗在当时有三种用途:“一曰守犬,守御田舍也;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庖厨庶羞用也。”狗还用作祭祀之牺牲,实际上也是供人们食用的,因此以屠宰狗肉贩卖为业的人也不少。春秋时期的朱亥、战国时期的高渐离、汉初名将樊哙等人,都是历史上屠狗卖肉出身的名人。因此商周墓葬中也经常葬有狗骨,汉墓中则经常以陶狗随葬。大约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狗已基本退出食用畜的范围,只用于守卫、田猎和娱乐。不过民间仍有食狗肉的习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墓中也常以陶狗随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