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土壤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农业博物馆土壤陈列馆汇集了我国主要的土壤资源类型,展示了数十种代表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整段标本。它是至今为止我国唯一一套涵盖土壤类型最多、制作技术最为先进、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壤标本,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具有代表意义且自成体系的一套藏品。陈列面积约400平方米,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基本陈列的补充。
中国土壤馆以土壤标本为主要载体,辅助以典型特征的相关农作物,利用文字、图表、模型、绘画、音像和多媒体技术,以及一些互动项目,介绍土壤的相关知识,展示土壤与农业、土壤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全方位增强观众对土壤的认知,培养观众对我国丰富的土壤资源的自豪感,唤醒观众对我国严重的土壤问题的危机感,逐步培养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
一进展馆大门,观众就会注意到一尊双手捧土的雕塑,它很直观也很形象地说明了人和土壤的关系。通过参观后面的内容,相信观众会对这尊雕塑有更深的理解。
再看脚下,是一副根据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的明代所建的社稷坛而设计的。社稷坛最上层铺着五种颜色的土壤,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色土”。我国东部多水稻土,又面临大海所以呈青色,南方多红壤呈红色,西部多盐碱土呈白色,北方土壤肥沃多呈黑色,中原腹地为黄土呈黄色。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捧土雕塑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陈列展示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土壤标本展示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土壤分布图
我们现在习惯把“土”和“壤”连成一个词,叫“土壤”,它是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才出现的。其实,“土”和“壤”是有区别的。“土”是自然形成的,“壤”是人类耕种改良才形成的。土壤和水与空气一样,都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环境要素。
我们每天都站立在大地上,有谁想过脚下的泥土是怎么来的呢?展柜里陈列的各种各样的石头,展示着它们和土壤不同寻常的关系。原来土壤是从岩石演变而来的!岩石由大石头变成小石头,再到碎屑(岩石的风化物)。但碎屑还不能叫做土壤,因为它还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只有在地球上出现了生物之后,才使这种岩石碎屑中产生了腐殖质,使它逐渐具有了植物生长需要的肥力,这时才可以称之为“土壤”。我们知道,在大约20亿年前,地球上才开始有生物的。我们可以以此推断:土壤的形成是在20亿年前,也就是地球诞生后的25亿年后才开始的。
地球上有了岩石的风化物也就是成土母质和生物后开始形成土壤。可以说,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至少有两种:成土母质和生物。再加上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的形成时间长短等影响因素,综合起来说,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这就是所谓的“五大成土因素”。除了这五个方面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自然因素,那就是我们人类的生产活动,它能强烈的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改变土壤的发展方向,并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状况。举个例子给大家,我们平时所说的水稻土就是人类长期对土壤的灌溉培育,改变了土壤原有的性质,从而形成的一种人为土壤。在土壤陈列馆里,观众可以通过观看一部5分钟的弧幕电影短片,更加形象地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土壤形成展示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土壤形成展示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土壤形成展示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土壤形成展示
在这个小小的陈列馆里涵盖了我国主要的70多个土壤类型的土壤标本。这里有采自祖国南海西沙群岛的珊瑚沙土,也有来自北大荒的肥沃黑土;有东部海滨的滨海盐土,还有新疆戈壁的棕漠土和青藏高原的高山寒漠土。这也是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在土壤科学上的直接反映!
这里绝大部分的标本,每块标本长约一米,重约20-30公斤,是研究人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到全国各地采集,从土壤剖面自上而下挖掘剥离下来,经过特殊的加工制作而成的。目前在国内土壤标本陈列馆中,完全用这种加工技术制作标本的,我们是唯一的一家。这些土壤标本保留了野外土壤剖面的原生状态,是土壤的历史档案,可以供我们这些不能到达现场的人们观看、研究和学习。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土壤标本展示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土壤标本展示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土壤标本展示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土壤标本展示
土壤在我们一般人眼里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土壤不仅千差万别,类型多样,而且有其自身的分布规律。展示台上,为观众提供了六种不同质地的土壤样本,可以用手去触摸,亲身感受一下它们的区别。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土壤分类的概念,这可是世界土壤科学史上的创举。
由于水热条件的变化,土壤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地带性分布,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在土壤陈列馆里用模拟景观,展示了我国温带地区土壤类型和植被景观的经度地带性变化。地域范围从东部湿润气候下的森林区,到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直至西部的干旱荒漠区。
受海洋的影响,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由东往西土壤类型分别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和灰棕漠土。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陈列了一幅最具权威的土壤分布图,反映了中国所有土壤类型。图的两边是土壤的分类表,旁边还有多媒体电脑,观众可以从中了解自己家乡的土壤属于哪个类型并了解更多相关土壤知识。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土壤盐渍化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土壤污染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土壤恶化 中国土壤标本陈列 土壤退化
我国土壤资源不足,耕地、林地及草地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仅为世界人均的1/3、1/5和1/4。即使是这样,我们的祖国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每个中国人都会引以为自豪的。
目前,土壤退化也就是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的问题已成为困扰人类发展的世界性问题之一。从陈列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 4.6 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0% ,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 1/4 。
面对严重的土壤退化,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陈列馆的最后一部分,介绍了一些可以防治土壤退化的有效的办法。比如:利用和保护相结合,防治土壤的侵蚀;采用多种措施,改良盐碱土及沙土;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防治结合,减少土壤污染;扩大耕地面积,限制乱占农业用地;加强土地整理、综合整治、合理布局等等。